袁克定总结下来:
流血什么的,流呀流,就习惯了。〒▽〒
背书什么的,背呀背,就习惯了。〒▽〒
袁克定的启蒙就是这么在袁世凯不时的骚扰下进行的。
袁爹爹自认是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好爸爸,自家在童年的时候吃够的读书的苦,便在习文上面万分将就自家孩子,希望孩子不要那么可怜。
如果袁克定还是原装的话,他一定会很高兴,可惜他不是。
这个混乱的时代,没一点安身立命的本事,以后可是活不下去的。而且现在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是很行得通的。习文是他现在最好的选择。
何况他肩上承担的可是袁府第三辈的希望,他说想要报答回去可不是开玩笑的。
袁克定知道,袁世凯的文字功夫是不过关的。袁老太爷也知道,指望袁世凯把举人考回来,不如期待母猪会上树。
但是他家里还是希望出个状元郎,用袁老爷的话说,家里的老粗够多了,看着就欠教训。他只好帮他那个是秀才同时也是文盲的袁爸爸分担一下老爷子的期望。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袁爹:来,记儿,爹爹给你补补
袁:补可以,但是你拿那些x鞭来干甚么!我是能吃这些东西的年龄吗!
袁爹(摸头):是吗,那给记儿你以后再用
袁:我以后也不用这些!
第4章 【出征】
【第四章 ·出征】
【1881年·农历五月】
史书记载:袁世凯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这时候的袁克定已经醒来,但是初来乍到的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搬家。
都说安土重迁,袁世凯对于故乡,也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这搬家,自然有他的道理。
袁世凯时时刻刻把家族门楣家训——“求官建功,拯救天下”记在心里,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
袁世凯眼看科场没戏,遂把诗文付之一炬,赶紧把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
此时正是华夏洋务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要知道袁世凯对李鸿章的显赫地位不胜钦羡。于是袁世凯在科场失败以后,决定投奔淮系李鸿章。
但是李鸿章的幕府中大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袁世凯在小袁四岁前两次科举都没上榜,只在怀里揣了个秀才的名头,实在不好意思在李大人那些不是举人就是进士的幕僚中混,那每天的引经据典让他深深的感到蛋疼。
因此,袁世凯聪明的没有直接投奔李鸿章,而是投靠了跟他养父袁保庆“订有兄弟之好”的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还是看重袁保庆的面子,“乐意收留”袁世凯,备加照抚故人之子,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傻人有傻福,袁世凯这个决定让他受益终生。
当然,我们也可以称袁世凯这叫做大智若愚。
【1882年·出兵朝鲜】
7月底,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
此时华夏还是朝鲜的宗主国,在得知消息后,清朝朝廷随即下令吴长庆领兵出击平乱,而袁世凯作为吴长庆的亲信部下,肯定是要跟着一起走的。
要知道此次兵变正好给清朝朝廷强化对朝宗主权的大好时机。如今时局紧张,华夏周围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更是被日本所吞并,清朝朝廷对日本是格外防范。
所以看见这次朝鲜兵变日军也要掺一脚的时候,有了洋务运动作保,第一次有心有力的去控制华夏硕果仅存的藩属国——朝鲜。
这天袁克定正在奇怪为什么袁世凯不来捣乱了,就听见袁母跟他说袁世凯要出差了,想要什么东西给他说哟。
哼,又是出差,男人总是说出差,谁知道是去干什么坏事呀。
这时候袁克定还不知道袁世凯即将出征朝鲜。
但是在看见家里面人的表情之后,他就知道袁世凯肯定不是去出差,或是单纯的去出差这么简单。你见过谁家屋里那公费出去办差事不是兴高采烈的,那可意味着大大的油水,可袁府,你们都快哭出来了。
袁克定是后来才知道,在他虚岁五岁这年,这位他才接触不到一年的父亲便要离家去打仗了。
还是到了在送别的时候,袁克定心想这算不算是生人作死别呢。
恩。。想着好心酸呀。
袁克定:“爹爹,老师昨天夸了我说我聪明。我觉得吧,我以后一定会当状元的,到时候你可就是状元的爹了,所以你一定要快点回家哟。”
轻轻地把小脑袋放在了青年的颈窝里。
看着这个不到二十四岁,还没有他死时大的青年为着自己的家和未来在努力打拼时,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对儿子傻笑的傻爸爸对家的留恋时,在离家时还骗他说只是出去干公事回来给他带好玩的时候,他实在不忍心不去安慰。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此时这个年轻的家主确实是为他家庭的圆满而奋斗,这时候,他不愧于他的家人。
所以,他小小的装一下小孩也是可以原谅的哈。
袁克定:“爹爹,爹爹,一定要记得想记儿哟,记儿在家里一定会很想很想爹爹的。但是爹爹也不要忘了记儿的礼物哟。”
既然你们不希望我担心,那我就当做不知道吧。
听着儿子奶声奶气的话,看着儿子水汪汪的大眼睛,袁世凯作为一个傻爸爸,眼泪都差点被引
喜欢皇子要被吃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