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张家二姑娘简直没个规矩,不愧是个乡下出来的跟个村姑似得,居然指着人说话,真不知道老夫人接了她们过来干嘛章嬷嬷跟着章氏许多年,说话也就随便些。
老夫人是有心思往上面送人,不拘是什么出身,也就容貌不错再打扮打扮就行了。大老爷做的事老夫人未必不想,却舍不得自己的孙女,老夫人之前那么生气也是因为这个,要是三老爷把六姑娘送去安王府,八成还要得句称赞。
这二姑娘又是亲孙女,刘姨娘又是她亲侄女,她能不心疼,现在这府里住的姑娘也就媛丫头和二房的五姑娘没在老夫人算计里,老夫人心里清楚得很。章氏很佩服自己的婆婆,所以进府以后转过弯来了也会跟着学。
冀州荣家老宅
荣凝瑜他们前日就到了冀州没有直接上门,而是暗中打听了一下,荣凝瑜这次算是来对了时候,冀州这一支荣家人的一户只剩了母子两个,那年轻母亲王氏守着儿子过了一年,实在经不住苦日子和娘家的要求改嫁了。
荣家族老们哪能同意王氏改嫁,直接让族里给了那王氏一封休书,既是要改嫁那你就去吧,反正不能顶着荣家媳妇的名头。
且不提王氏得了休书改嫁也只能做妾,现在荣家族老们就不知道拿着孩子怎么办。本来有人看这才不到两岁的孩子也可怜,想要收养那孩子,又怕那王氏等回头孩子大了找回来,毕竟是亲生母亲,王氏又是本地人,说不好就白替人家养大个儿子,就是不白养,养子有那么个没有妇德的亲生母亲也不好看。
荣凝瑜和荣凝瑞商量了一下直接找了这一支的族长,一见面说了几句话觉得族长是个能信任的人,才说想要□□,可是因为身份问题,不希望其他人知道。
族长自然明白,三人最后决定,由荣凝瑜的下人出面跟族里把孩子的户籍等手续办一下,族里人也就只以为是外地的普通人家,过个十几年谁还认得出。
如果要是说是伯府□□,怕是家家都要说有养不起的孩子了,毕竟伯府那是这里的人想都不敢想的,把孩子过继出去,以后孩子出息了再去京里认亲,就算国法上规定过继了就不能去认了,到底是血亲的亲生父母,老头老太太的跑过去要认亲你能怎么办?
本来是过继孩子养老,这到时候人家就不仅仅是白养孩子还得养着孩子的父母亲戚,换谁谁愿意?
三人商量最后决定荣凝瑜跟来的手下来办这个,直说是户普通人家,从这里去了户籍划了族谱,至于以后怎么做就看荣凝瑜的,一般人自己有孩子跟没孩子是不一样的。
有孩子没有小子的过继小子会记做嫡子,而没孩子的则记做庶子,也有不一样的全看个人缘法。
当然现在还是要先看看孩子怎么样身体健不健康,机灵不机灵。
三天后一切办妥荣凝瑜和荣凝瑞开始赶路。奶嬷嬷是京中带出来的很有照顾孩子的经验,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不用吃奶了。虽然孩子还不懂事,但是因为之前没人待见他,所以老实得很。
一行人走的很顺利,在十一月初九,千元节前两天赶回京中。
德阳伯府
荣凝瑜才抱了孩子回来刚刚进府,荣安德和袁氏就赶了过来,干脆就一起去了荣凝瑜和安院,之前荣大老爷就敲打过袁氏,这孩子本来就不是儿子儿媳妇生的,一定要养在他们那边,不许袁氏插手。
其实袁氏对这个抱养的孩子是不喜欢的,后来荣凝瑜出去的这段时间,荣安德一直在做袁氏的思想工作,袁氏就开始期待了,那可是以后要给自己儿子养老的,自己可要好好教养。
袁氏那想法闪啊闪的荣安德想装看不见都不行,赶紧的给媳妇洗洗脑,儿子儿媳妇够不容易了,你当母亲的省省吧。
肖氏早就接到下人的禀报,站在廊下等着。肖氏算是可怜人,毕竟她年纪轻轻嫁进来受了三年的压力,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差了很多。本来她以为公公和丈夫会在京中过继个孩子,毕竟血脉近些,结果公公却打发丈夫去了冀州,肖氏知道这是体恤自己,孩子小不记事好养,外地抱过来的也不怕有亲戚牵扯。
所以肖氏对这个孩子还是比较盼望的。
荣凝瑜等人进了屋,奶嬷嬷十分有眼色的把怀里的孩子放到屋内早就准备好的小床上,这屋子还是肖氏跟着袁氏拾掇的。
孩子有些怕生张着小手找奶嬷嬷。这孩子之前就很瘦,即便后来照顾的好毕竟在赶路现在也没张多少肉,仍旧瘦巴巴的。本来孩子亲生父母据那冀州的族长说也不是出众的人,一番打量下来肯定说不上好看。
不过却没人嫌弃,尤其是肖氏,这可是她的指望。
荣安德看众人都顾着过了眼瘾,就留了袁氏婆媳照顾孩子,带了儿子去书房,毕竟要给新孙子取名字、上户籍还要上族谱。
老三虽说不稀罕爵位,但是荣安德还是决定趁现在给些荣家的祖业到三房,不是他偏心,三房的才是他们一脉的,这孩子过继就是为了给儿子养老的,如果不是儿子的事情闹得宫里都知道了,他请了圣旨免了儿子承爵,他都不会过继孩子给儿子。
荣安德以后就没有德阳伯了,至于荣凝瑜圣上恩赐了个承议郎的散官,也就是领个俸禄而已。
荣安德给孙子取了个荣福喜的名字,土气了点但是却实在,还趁着荣凝瑜他们对孩子没太多感情的时候说明了,以后荣福喜要是好好的
喜欢盛世的平淡生活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