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李从璟话里的意思,孟松柏好奇道:“大帅不打算回梓州,不打算去见见李绍斌了?”
“一座注定马上被攻克的城池,一个注定行将灭亡的人,有什么好见的?”李从璟淡淡说了一句,转身走下城楼,“去看看林英。”
“是。”孟松柏闻言心头一动,赶紧跟上。
自荆南一役,林英被贬为走卒,李从璟几乎没有再提起过他,孟松柏之前还以为李从璟已经将他遗忘,如今听到李从璟说要去看望林英,孟松柏既为林英感到高兴,也为李从璟的重情而感动。
只是,希望林英能够挺过去,不要死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里。
......
回头望了一眼峰峦叠嶂的龙门山,乱军中的孟知祥悲上心头。他知道,这座大山自此时起,不再属于他了。这座西川的门户屏障,终究还是易了手。
前日才进的山,今日又出了山,这两日的遭遇,让孟知祥疲于应对而又应接不暇。然而他也知道,事实比这座大山还要有分量,纵然压在心口让人喘不过气,却容不得他不接受。
回想起今日之败,孟知祥直觉若梦。
他是在午前赶到玄武城外的,他与李从璟面对面的交手,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采用了最合适的战法,收缩阵型,聚拢散兵,想要蓄力再战,他有最忠诚敢战的部曲,李仁罕、赵廷隐、张知业等将身先士卒、殊死反击,他本以为他已经握住了足够的筹码,就算不能一战而胜,也能将李从璟拖在玄武城,将对方耗死在这里。
但两军交战,不到两个时辰,孟知祥便知道他错了。
亲眼看到朝廷王师的攻势,他忽然理解了,为何李仁罕、赵廷隐、张知业会半月不能攻破只有百战军驻守,且城池残破的玄武城。
那一刻他也明白了,为何王晖、李肇有两万大军,却守不住地势险要的剑州城。他甚至很能理解李绍斌,理解李绍斌为何不愿固守阆州,而是在朝廷王师赶到之前,便撤离阆州直接回到梓州固守待援。
若朝廷王师仅是士卒精悍,六科技艺娴熟,军阵战法有序,将校敢战敢死,军士士气高昂,孟知祥自信西川精兵并不会输给王师多少,临战之时,有他亲自坐镇,多得是寻觅战机,战而胜之的机会。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王师战力的突出,不仅是以上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备。
孟知祥并不知道“武装到牙齿”这个概念,当然,当世也不可能有军队真正武装到牙齿,但若是用此来突出禁军军备的优良,则深得其韵。
精良战甲的装备比例,威力巨大劲弩的数量,骑兵的数量与配置,战马品种的优良性,甚至是每名骑兵携带的弩具,步卒随身小型弩的装备比例,盾牌、短刃等等军备的装备率,都甩了西川军几条街。
西川军的战败,不是败在将士不够骁勇善战,而是败在军备的差距上。
换言之,西川军的失败,是西川物力与帝国物力的差距造成的。
尤其是这种硬碰硬的正面交战,最能直接体现军备差距对战争胜负的左右。
如果李从璟在这里,就会告诉孟知祥,这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战争,尤其是正面战争,在奇谋、战略没有差距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国力。
以一地战一国?
孟知祥以前以为,依仗蜀地山川之险,三万精锐之士的悍勇敢战、齐心协力,以及当年郭崇韬伐蜀时留下的军备、弩具,蜀中有很大把握战胜远道而来的朝廷王师。
当年李从璟在幽州,以卢龙一地之力对战契丹一国之力,不就赢了么?
是的,无论旁人怎么认为,孟知祥之所以认为蜀中能战胜朝廷,就是因为有李从璟的“前车之鉴”。
但是现在,孟知祥突然发现,他似乎忽略了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些东西。
他忽然想到了一个极具讽刺含义的词:邯郸学步。
在那一瞬间,孟知祥忽然觉得,自己跟一头蠢驴并无太大差别。
然而眼前的形势,让有所醒悟的孟知祥,没有时间反思问题,纠正过错。
大半日鏖战,西川兵将纵然再悍不畏死,他孟知祥纵然再得全军效力,也不能改变被禁军击溃的事实。
孟知祥开始仓惶逃窜。
逃离战场时,是赵廷隐牵着他的马走的。当时孟知祥还想稳住阵脚,以让更多的西川兵将能够逃脱,但是赵廷隐告诉他,张知业已经战死,大军稳不住了。
逃进龙门山时,天色已经漆黑。大军溃逃,火把寥寥无几,将士们几乎是两眼一抹黑,故而自相冲撞、践踏者多不胜数,喊叫声、悲呼声此起彼伏,在黑暗的山林中如同鬼哭狼嚎,倍显可怖。
满头大汗的孟知祥,举目茫然四顾,在冰冷的群山中显得既狼狈又悲凉。
好在赵廷隐伐木为薪,分给诸将士点燃,这才稍稍缓解了黑暗。
然而不等孟知祥松一口气,后军惊恐高呼,朝廷王师杀到。
孟知祥听到的马蹄声,让他心跳骤然加快。哪怕不能瞧见自己,孟知祥也能清楚知道自己脸上的惊慌。久历戎马,孟知祥岂能不知自身处境?无论是谁,在乱军中被追杀,都会死。
即便在战场上对战万军时也不畏惧的悍将,在兵败被追杀时,也不能不恐惧,因为那会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力感。
又是赵廷隐,主动留下来断后。
孟知祥不肯,这不
喜欢十国帝王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