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孔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牛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周瑜见到孔明祭来的春风,对鲁肃说了这样一句话:“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鲁肃与孔明草船借箭胜利而归时,对孔明说了这样一句话,“先生真神人也”;《三国演义》通过“祭东风”、“八阵图”、“草船借箭”、“空城计”、“新官上任三把火”、“孔明三气周公瑾”、“锦囊妙计”等故事的演义,使诸葛亮“妖化”,民间将孔明看成了神仙,其实,孔明并没有那么牛。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晋朝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用《蜀记》内容就有这样的意思,认为诸葛亮“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如果认真阅读《三国志》,再与《三国演义》作比较,我们最少可以提出以下八个方面的质疑。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底有无?
现在我们经常听人讲,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话是因孔明而来,孔明走马上任,到刘备那里报到,刘备待他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对此,关羽、张飞有情绪,并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由此,《三国演义》便在后面安排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故事,以此验证孔明的才学,树立孔明在刘备集团的威望。这三把火分别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讲到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的第一把火;第二把火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讲的“诸葛亮火烧新野”;第三把火则是无人不晓的火烧赤壁。由此三把火,军师孔明不但树立了在蜀汉政权的军师地位,而且使孔明誉满天下。但是较之《三国志》有关内容,我们对于《三国演义》将此三把火都冠之在孔明头上似乎觉得有点不妥。
其一,“火烧博望坡”,这第一把火应是张冠李戴。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这第一把火应是刘备所为。据此传记载:“表疑其(指刘备)心,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坡。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刘表怀疑刘备有异心,就在暗中提防刘备,让刘备到博望坡去抵挡夏侯惇、于禁等,过了很久,刘备设下伏兵,一天早晨,自己烧了军营伪装逃跑,夏侯惇等人去追,被刘备的伏兵打败。对此,《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记载,而且此时诸葛亮还“躬耕于南阳”。据此可知,这火烧博望坡不关孔明的事,应是“刘”冠“诸葛”戴。
其二,“火烧新野”,这第二把火于《三国志》中找不到相关记载,应是子虚乌有。《三国演义》对此作了大胆演绎,突出孔明是多么智能超群,其实,如真有这把火,在今天看来,倒应该认真说道。这“火烧新野”说轻点是“焦土抗战”,拿牺牲广大百姓利益作代价以滞缓对手的进攻。说重一点是践踏人权、侵犯人权、视百姓生命财产为草芥。为了抵抗曹军的进攻,让新野生灵涂炭,无家可归,这真不是仁者所为,连被孔明看做成暗弱的刘璋都不齿于干此事。
其三,“火烧赤壁”,这第三把火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也只是孔明提出了一个与周瑜相同的战略构想而已,真正实施火烧赤壁的应是周瑜。按《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其功劳应归功于黄盖。黄盖向周瑜建言说,现在敌人众多,我军人少,很难和他们长久对峙。但是我看,曹军的战船首尾连在一起,可以烧毁他们的船只打跑他们。于是,由黄盖具体实施了这一战略计划。由此研判,这第三把火“火烧赤壁”也与孔明搭不上界。
在民间,开口闭口就念叨“新官上任三把火”,以此来歌颂孔明的超人智慧,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三把火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大胆演绎,而真实情况确实不是如此。
二,“草船借箭”,也是移花接木。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由于有“草船借箭”的故事,孔明几乎被看成了神仙。鲁肃对此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曾发自肺腑的说,“先生真神人也”。其实,对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找不到记载,在与孔明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中也找不出“草船借箭”的只言片语,由此,我们可以大胆预言,“草船借箭”之于孔明军师也属子虚乌有。如果一定要说有,我们只能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孙权身上。《三国志.吴侯》传裴松之注引用《魏略》内容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万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里作注的事由是曹操与孙权相距濡须的故事,与孔明军师不搭界,《三国演义》说书人将此移花接木,安排到了孔明头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孔明的大智大勇,这能当故事听,大可不必当真。
三,质疑“锦囊妙计”。
《三国演义》关于孔明锦囊妙计的故事有几处都讲到了。最有名的有两处:一次是刘备去东吴娶亲,孔明给了随行的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分别在三个紧要关头拆开;二是孔明去世后给了杨仪一个锦囊,让他依计行事,杀害了魏延。其实,这两个故事都只是为了突出孔明军师的先知先觉而做的大胆演绎,也是子虚乌有。对于给杨仪的那个锦囊妙计其真实性几何?大家去看《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