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朝议
时间回到稍早前。
汉诺威王国首都,汉诺威城。
作为大陆上历史最悠久的七王国之一汉诺威王国的首都,汉诺威城的城市建筑精美程度虽然不及卡兰城,但是规模和气势却是尤胜之。包围城市的连绵高大的城墙一共有三层之多,分别为不同历史时期建造,最早可以追溯到圣战时代(原住民对于与青铜之民战争的称呼)。市区以王宫为中心如鱼鳞状层层向外分布,通过如同车轮轮辐一般的卫城将其隔离成不同功能区域。这种做法虽然不利于各城区之间的往来,但是好处是一旦战争期间敌人攻入城内,会被卫城层层阻隔和分割,守军便可以伺机发动反击。从这一点上来看,汉诺威城从建城开始便是以军事用途为优先。
位于城中央的广场之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大理石雕像。雕像的形象是一个骑乘骏马、全身披挂的骑士。骑士手持枪盾,作策马飞奔状。从骑士那敞开的头盔面甲下,露出一张英俊而坚毅的脸庞;脸庞之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地凝视着北方。如果是对于大陆历史及汉诺威王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立刻认出此人的身份——十二圣战士之一的圣骑士罗兰。
传说罗兰在圣战结束后,携同魔法师好友——“风使”塞提来到本为蛮荒之地的汉诺威地方,在此建城抵御来自北方野蛮民族的入侵。后世以汉诺威城为中心,发展建立起了汉诺威王国。王国从建国之初便成为了中原各国抵御北方野蛮民族入侵的屏障。而罗兰也被尊为汉诺威王国的建国英雄,受到国内从高层到民间普遍的敬仰。
广场的南面是王宫。不同于大陆上其他国家宫殿群大多坐北朝南的布局,汉诺威王国的王宫却是坐南朝北,与广场上的雕像同一个朝向。这样的布局其实并不利于生活。一到冬天,凌冽的北风就会横冲直撞着直冲入敞开的宫门,让内部的居住者感到不胜寒意;而来自南方温暖的阳光却被常年挡在南面宫墙之外。总之这样的设计完全违背了以“舒适”为原则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这座宫殿的设计师按理早就应该被挂在绞架上,并且成为同行们的笑料。然而事实上自从这座宫殿建成以来,王国内一直无人敢对其提出质疑之音。因为王宫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汉诺威王国的国君之一——人称“筑城者”的布兰登一世。
“王国的立国理念是充当中原世界的北方屏障,必须时时刻刻枕戈待旦、有备无患。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够贪图生活的舒适,而将背后向于敌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王宫从一开始就将大门开在北面。在汉诺威王国建国初期,这样的设计的确起了不小作用。当时边境敌情不断,从北方边境前来报信的信使络绎不绝。如果将王宫大门开在南边,那么使者需要绕一个大圈才能进入王宫;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无疑是非常耽误事情。不仅仅是王宫,当时就连整个汉诺威城都如同一个大兵营,一切以军事考量为优先,生活舒适性放在后面。
不过后来情势好转,王国不但成功抵御住了北方野蛮民族的入侵,还向北开疆千里,将易北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纳入王国的疆域。随着军事形势不再像以前那样紧急,汉诺威城的建筑风格悄然发生了变化:城内不再实行人口管制,随着居民越来越多,市区也越来越大,城墙因此扩建了几次;原本建筑管制非常严格的城区内新建了不少大型的公共设施;城中道路也得到了拓宽,城门也改建了数次,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行人和车辆;分割城市的卫城城墙也拆了很多,以便于城内民众往来。
王宫的整体布局虽然已经定下来,要改就要伤筋动骨,不过内部的花样还是变动不少:新建的亭台楼阁门窗都朝向温暖的南方;正对着宫门的地方增加了不少高大的屏风以及曲折的回廊,从北方来的寒风不再畅通无阻地进入宫内;位于南面的宫墙也开了一扇小门,用于宫内住客们的日常进出。当然,正式的官方活动例如朝会,还是要走北面的正门的。
王宫前的广场一般来讲是开放给市民的(当然仅限于体面市民)。不过今日有些特殊,宫前广场上三步一人、五步一岗,被城卫军把守得严严实实。这些城卫军,除了一身象征着身份的制服外,所有武装不过是一顶金属头盔,一只长矛和一面蒙皮盾。这样的武装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不过用来对付一般市井刁民绰绰有余。城卫军们禁止一般人和车辆进入广场,只有少数佩戴着贵族或官员标志的马车才被允许在广场上停靠,让上面的乘客下车步行进入王宫。
以宫门为界限,宫门内由禁卫军把守。跟外面广场上那群刁丝们相比,禁卫军无疑都是一群高富帅。他们身着打磨得亮堂堂的黄铜色肌肉线形胸甲,头戴装饰着洁白色羽冠的飞翼头盔,身披大红金边绣花披风,手持双刃长戟,如同雕像一般一动不动地站立在宫门道路两旁,严肃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当然,所有人都不怀疑:如果真的有不法之徒试图在王宫内闹事,这些人会在瞬息之间迅速将不法之徒拿下正法。毕竟能当上一国之君禁卫的都不会是些泛泛之辈。
来客们在禁军的目视下步行走入宫门,在王家侍者的带领下来到王宫内的议事大厅。这里早已聚集了有资格参加朝会的王国各部高级官员、在王都内的高级贵族或者他们的代表们。此时朝会尚
喜欢奇幻世界中的星际陆战队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