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老太太一旦高兴总是会和蝈蝈说话,现在她就是把刘彻丢在一边,一个劲儿地向蝈蝈夸自己孙儿孝顺,越来越懂事了等等,足足有一刻钟才停止自言自语,她伸出了手,“来。奶奶好些个日子没摸摸彘儿的脸了”,刘彻乖顺地斜身把脸靠上去。
窦老太太满是皱纹的手缓缓摸着刘彻的脸。“彘儿长大了,都有须绒了”。她眼不能见,用心看世界,现在摸刘彻的脸却是深有用意,“彘儿自个儿心里有想法,是吗?”
人在心情恶劣时总会紧绷着脸,那么脸部肌肉就会聚成一块,脸皮再怎么想放松都还是会绷得很紧。
刘彻心下郁闷。自觉又从窦老太太那里学到了一招观察人的方法,口上应:“孙儿自然是有想法,但是听从安排为好。”
窦老太太也不介意,向往常那般开始念叨着要刘彻不要急,讲着已故孝景皇帝在世时地国策,国家需要稳定而不是激进等等的话题。到最后才说出了重点,“彘儿还小,祖宗们建立基业不容易。彘儿应多学、多看、多想,凡事儿别太急,什么人都能急冲冲地办事儿,唯独彘儿不能呀。”
一番话可谓说地苦口婆心,别人只看见窦氏在揽权,知道窦氏门阀集团在窦老太太的庇护下权大势大,但又有谁知道这位老太太本意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事与愿违,这老太太幽居深宫,需要眼睛,窦氏门阀集团就是她地眼睛,总不能要让马儿跑得快又叫马儿不吃草,所以在处事上必然会有所偏袒,演变成了如今这番局面,弄得皇帝憋屈想反抗,其它门阀又战战栗栗联合自保,局势越来越不受控制。
一个人会有一个思想,总不能奢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样,这就有了矛盾,谁都控制不了。
走廊外的一阵脚步声让当今天子回过神来,那是宫中禁卫进行例常巡逻。他的目光依然锐利,盯视良久,这才伸手拿起了盒子,拆开之后似乎惊讶里面白绢的数量。
刘彻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完一部分,他看完描述寻找的过程,直至看到李息介绍与保护公主的军队对峙时,这才停了下来。他用手撑住腮帮子,脸上没有半点喜怒地表情。
过了一会,像是消化完信息,刘彻举起另一张白绢继续看,刚看几段,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与保护公主的军队发生交战?”刘彻睁大了眼睛,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保护公主的军队?交战?阵亡千余士卒???”
刘彻绝对有发懵的理由,他所知道的是,经历匈奴大单于亲领十万铁骑践踏后,匈奴多个部落又趁汉国国之大丧出兵进犯汉境,边军经历多次血战,伤亡惨重,边塞各郡兵力不足,又有多个郡县被攻破,这才有公主出嫁地和亲被劫的事情发生在了汉境。
刘彻把公主在汉境被劫视为又一桩奇耻大辱,正狂怒呢,却又收到了急报,公主是被匈奴人劫走不假,但是劫抢公主的那支匈奴军队不知道被什么人击败了,留守匈奴人被杀得一个不剩。他心里高兴啊,好一个把匈奴人杀得一个不剩,没有比听到这个消息更加让他感到兴奋了,就好像是出了一口恶气一般地痛快,但是又开始迷惑了,是谁击败了匈奴人,把公主或救或掳走?
边郡缺少兵力是不争的事实,刘彻没有往汉军救走自己胞姐的方向想,倒是以为是游离于边塞的豪杰或是马帮所为,起先原以为会马上有消息,不料一整个月过去了,不但匈奴那边对和亲队伍失踪的事情不加追究,也没有人与汉国官员联络。这就排除了豪杰或马帮的可能。
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刘彻索性不想,继续往下看,期望从李息传回来地信息得到确切的答案,可是李息没有写那支保护公主的军队的来历,反倒是主要书写了两军交战的过程。
刘彻看到两千边军步卒被一千骑军杀的毫无还手之力时,他整个眉头皱成一团,既迷惑保护公主的军队为什么要与边军作战,又对边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莫非是边军乃是设防不及。所以不敌?”,会有这样想法很正常。他的印象中汉军虽然极少和游牧民族进行野战,但也不该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非常突然的。刘彻愣了一下,“保护胞姐地军队是骑军?”接着往下看,明白是利用骑军踏起尘雾,风把尘雾吹往边军步阵的方向,导致边军士卒眼不能看、口鼻不能呼吸,这才千骑突击之后,他一拍大腿。“原来如此!以天时阵战,此法大善!”,赞叹之后眉头又皱了起来,“哪儿来地骑军?”
刘彻又再一次停止观看,思索两军为什么交战,而似乎他马上得出来了结论。敏锐地猜测必然是为了争功,“李息和苏信该死!”,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李氏门阀和苏氏门阀。这两个门阀一直存在不小的矛盾,这也才派李息为主将后,又把苏信派过去当副将,毕竟把一支军队交到一个人地手中太过危险了,必须安排一个人牵制主将,这才能两相制衡。
现在,刘彻觉得自己似乎安排错了,官场需要制衡,这是为了不让一方坐大,而军队一旦出现两个声音……,结果刘彻已经知道,军队里需要的完全的指挥权力,而不是主将、副将互掐,不然就会让敌军有机可乘,也会降低军队本身的战斗力。
“如此善战骑军
喜欢强汉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