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第十则
孔子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认真审视他正在做的事情,全面了解他过去的作为,细致考察他在什么情况下心里安定,(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您瞧瞧,孔夫子不愧为众生仰望的大圣人,身长九尺自带光环——无论他讲述什么内容,都总能井井有条地铺排论据,就连“带眼识人”的问题也要走个三部曲,实在拉风!
第一步:视其所以。
●认真审视实验对象正在做的事情。
一个人主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基本表明了他内心中有这个需求。
譬如,实验对象近期在看书,那就表明他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满意,因此想通过看书更加充实自己。而如果他看的是烹饪类的书籍,那么,他就不是要充实自己了,这人很可能只是个吃货。
所以,我们通过了解实验对象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就能推测他近期的内心诉求了。
第二步:观其所由。
●全面了解实验对象过去的所作所为。
光是知道了实验对象近期的内心诉求还不够保险,谁知道他是不是一时兴起呢!想认清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必须把他“tuō_guāng光”——用尽一切手段全面了解他的过往吧!
打个比方,近日小区楼下出现一个卖串串的刀疤男,您沉醉在他干脆利落的串豆腐干手法之中,于是经常光顾串串店,想和他结识结识。但是,一朝查清:他原来是混黑道的,只是近期才从良卖串串。如果刀疤男不是真心改过,而您一介良民又和他有些交流,到时候被牵扯到各种恩怨情仇之中,就只能怪自己识人不清了。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无论是交友、合作,还是恋爱时都要了解对方过去的所作所为,才更加保险!
第三步:察其所安。
除了上面的双重保险,孔子还有一个前瞻性非常强的必杀技——●细致考察实验对象在什么情况下心里安定。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简直是一劳永逸。人们通常只在某一种特定情况下最为放松、心神宁静,而这种情况正是此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喜好。只要您摸清对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喜好,何愁其他呢?这个人最根本的命脉您都知道了,接下来的选择便非黑即白,根本不给您在灰色地带犹豫的机会。
就比如说,上古时期的贤君尧和舜,他们身居高位,仍然穿麻布衣服、吃粗粮稀饭、带头耕种田地,生活过得快乐自在。那就证明他们绝对是有担当、能吃苦耐劳,并且享受简单生活的人。这类型的人,无论是交友、合作,还是组建家庭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了,您说我偏爱玉树临风、文采斐然那一类型,您当然可以遵从内心的选择。
所以我说能做到“察其所安”,就不用犹豫,喜欢就交往,不喜欢就不交往,谁叫您已经把这个人看清楚了呢,选择权在您的手上牢牢地掌握着。
孔夫子看一个人的方法实在毒辣,了解这个人的过去(观其所由)、现在(视其所以)、未来(察其所安)三个方面,就看清楚了这个人。
这么好的方法,您get到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补发章节~
感谢读者“网友:。”的支持!!!
第25章 去旧迎新+温故知新,你准备好了吗?
一纯裹着着红绿棉袄敲锣打鼓:“今儿是除夕夜咯!”
此刻,看官您或许还在饭桌上继续奋斗,也有可能已经窝在沙发上看春晚了。
如此良辰美景,不偷懒都说不过去!可是事情的发展超出我的预料了——即便我竭尽全力说明人们除夕夜活动多多,但孔夫子还是决定给大家带来除夕夜的特别节目。大过年的还在读《论语》,这经历也是够酸爽的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第二》第十一则
这一则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翻译了。只是到了这新旧年之交,突然发觉“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层面呀!您瞧,除了“温习已学过的从而获得新知识”这种理解,也可以是“常常回顾历史从旧事件中得到新启发”,我们再把它应用在除夕夜也讲得过去呀——重温过去一年的作为、遇到的事情,从而总结出新的途径和方法!不然为什么说“经一事长一智”呢。
辞去旧岁,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其实无论旧年新年,人们都希望自己踏入“成功人士”的圈子:年轻人希望学业进步,做学习方面的成功人士;中年人盼望事业有成,做创业方面的成功人士;老人家渴望团圆美满,做家庭方面的成功人士……
嗨,孔夫子也很了解大家的心思,这不,他立刻奉上了和上文配套的解决方案: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第二》第十二则
孔子说呀,君子不会成为只有单一技能的人。
您瞧啊,孔子这句话实在有前瞻性!在现今科技发达的社会,仅仅拥有单一技能的人逐渐遭到淘汰,特别是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孔子提倡的“不器”恰恰是未来几年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们不妨空出时间好好想想自己是否有不被科技取代的能力呢?对2016做个总结,给2017一个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