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双方的士卒都是悍不畏死的精锐,即使面对锋刃及身也不会后退半步,于是他们跳过了试探和威吓的阶段,直接彼此迫近,开始凶猛地格斗。在这么接近的距离上,士卒们来不及分辨对方的来势,只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机械地挥动刀枪,凭借身体的本能反应来作战。他们也来不及判断刀枪探出后的战果,反正刀枪与盾牌、甲胄或人的躯体密集地撞击着,或者落空、或者被格挡、或者命中,没有其它的可能;他们所要做的,只是迅速收回武器,用足力气再次挥动。他们的耳中被灌满了连绵不断的、清脆和沉闷混杂的轰鸣声,已经听不清号令了,那也没什么,如果不能杀死眼前的敌人,任何号令都没有意义。
厮杀持续不断,曹军步步向前,而雷脩等人半主动,半被动地往后方山道中不断退却。两支队伍接触的战线,就像是水面变幻不定的波纹,有时候出现,有时候又消失,有时候被拉长成弯曲的弧度,有时候又被截成几段。那是因为士卒们一边厮杀,一边判断身边同伴的位置,竭力与同伴们协同作战;这种判断经常会失准,于是,或者某人过于向前,脱离了同伴的掩护,被两面、三面的敌人迅速杀死;又或者某人退避得太快了,将同伴暴露到敌人的挟击之下。
在这个过程中,武艺特别出众的战士就成为战线的支点,他的进退,可以引领或掩护同伴的进退,进而维持着整条战线的稳定。堪为支点的,在曹军这边是张辽,与之对应的则是雷脩。战线固然变幻不定,这两人却如怒海狂涛中对峙的两座礁石,保持着自身的稳定。
虽在密集的军阵之中,张辽手中的铁矛依旧使得大开大阖。或者戳刺,或者横扫,或者迎头拍打,看似来来回回就这几个简单的动作,若仔细分辨其攻击的力度和距离,却能发现有一种掌控自如的节奏隐含其中。
雷脩且战且退,初时尚能勉强与之对抗,但数次兵刃交击之后,他的额头冷汗涔涔冒出,渐渐难以应付。他能够感觉到,不仅是自己体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力量、技巧、反应、判断、经验在内的各方面,张辽对自己形成了全面的压制。
这种压制,几乎预示着这场战斗的结局。
劲风呼啸中,铁矛又一次轰然下落。
雷脩双手分持刀枪,全力格挡。
“咣”地一声大响,雷脩虽然格住了铁矛,整个人却向后踉跄退了两步。在他身后是空的,并没有等待递补的战士,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伴越来越少,整个阵列越来越单薄了。巨大的冲击力使他右臂的伤处彻底迸裂,献血狂涌而出,瞬间透过戎服,染红了半片铠甲。剧烈的失血让雷脩感到晕眩,视线也变得模糊起来。
而张辽毫不停歇,下落的铁矛在他强大腕力的拨动下,犹如怪蟒翻身般改变方向,追着雷脩直刺,攻势凌厉至极!
雷脩的斗志还旺盛如熊熊烈火,体力却已耗竭了。他没有再闪避,只大喝一声,将左手的缳首刀投掷过去。
双方的距离如此之近,这已是追求两败俱伤的狠手。
谁知张辽的应对快极,他一手脱开铁矛,在空中猛然挥打,便将雷脩投出的长刀拍飞出去;另一手单臂提着铁矛,继续直刺!
眼看雷脩难以避过这一击,张辽身边忽然有人纵声狂吼。那是雷脩部下的一名甲士护主心切,直接放弃了眼前的敌人,转身从侧面撞了过来。张辽迫不得已收回铁矛,只轻描淡写地一击,便将那甲士格倒在地。与甲士对敌的曹兵立即跟上,挥刀取了他的性命。
再回头时,却见雷脩竟然并不逃跑,而是双手持着短枪,摆出了死战的架势。甚至就连簇拥在他身旁的士卒们,也没有一人逃跑。
“好!”张辽情不自禁地赞叹了一句。
对手的颓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战局危殆的时刻,最是考验韧劲。固然稍有经验的战士就知道,在逆境中逃跑,只会把后背暴露在敌人的刀下;可绝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逃跑。他们的意志会瓦解,队列会崩散,曾经奋勇作战的人,瞬间会变成疯狂逃窜的胆小鬼……这种场景,张辽见过太多次了。然而,眼前的贼寇们居然还能坚持,张辽接触过的绝大多数敌人都无法与之相比。
可惜了。这些都是优秀的战士,可惜今天都要战死在这里。
张辽单手持矛平举,即将发起决定胜利的攻击。
就在这个瞬间,他忽然觉得眼前一黑。
哗啦啦的巨大响声中,山道一侧的陡坡上,十数棵巨树轰然倒塌。这些高达数丈、粗如腰身的大树,连带着形如伞盖般密不透风的茂密枝叶、连带着附着其上的虬结枯藤向下倾倒;仿佛一排撑天的巨人同时挥动着狰狞巨手,重重地拍击在山道,要将密集排列在山道上的曹军将士们覆压成肉泥!
喜欢汉鼎余烟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