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讨论,赵昺定下了六条和议原则:不卑不亢、有理有利、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这既是必须遵守的铁律,也是进行和议的底线。不过既然是当生意来谈,肯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违背原则的问题上该让一步也是该让的。不过他要求和议的条款要拟的细致,不要怕繁琐,当年与辽、金的谈判中就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导致划界不清,双方为此冲突不断,还授人以柄,吃了不小的亏。
赵昺还再三强调不要只顾面子不要里子,千万不要为了彰显大国之风,手一挥便轻易让人。这不仅会给谈判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是贻害子孙,要知道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太多了。好的时候怎么都行,一旦交恶谁还念你的情,都是翻脸不认人的主,弄的你还有苦说不出,谁让你当初答应了,而要想再拿回来,往往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再有赵昺要求在谈判时,虽然要注意形象,可关键时候该吵就得吵,该闹就得闹,掀桌子砸板凳,甚至撒泼耍赖都可以做,就是不能轻易让步。与此一定要注意对等性,绝不能在气势上被对手压过去,其打咱们一拳,必须要还他们一脚。其实当下自己已经占了些小便宜,说是双方都派出右相为正使,而蒙元一向是以右为尊,在职务上他们要高半个格儿。
不过也可从中看出蒙元对和议的急迫,当然也不排除恐吓的意味,毕竟当初征服江南之役是在伯颜的主持下完成,并是其接受了宋廷的投降,这使蒙元方面占据了天然的心理优势。所以赵昺决定要挽回,自己就首先要表现的极为强硬,否则手下人就不免心虚,在气势上被对手压制住,谈判时又哪里来的底气。
大宋自立国以来先后与辽、西夏、金和蒙古都进行过谈判,但是每一次都是以丧权辱国为结局。而这次小皇帝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绝不向蒙古屈服,已经下定谈不成就打的决心,只这份敢战的豪气就足以让他们感慨万分了。且此刻宋军已经再次完成扩编整训,三十万大军沿江枕戈待旦,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再不必心怀忐忑或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情去与敌国谈判……
议完西南军事及和议之事,已经过了正午,可几个人却没有告退的意思。赵昺想想便明白了,肯定还有事情没说完,只能让他们蹭一顿了,而他并不是舍不得这顿饭,却是午觉睡不成了。不过他也没有抠唆,令膳房好生布置了一番,好酒好菜的招待一番。午后天气更加炎热,移驾冷阁继续开会,王德也早备下了冰盆,布置了凉茶、酸梅汤等解暑消热之物。
再有两个月便是秋试了,按规矩朝廷要派出大员吩咐各地州府主持乡举。这不比当初在琼州屁股大的地方,喊一嗓子全岛都听见了,士子们都屁颠屁颠到府城考试来啦!现在地方大了,可又没有飞机、高铁,要提早下通知,可都到临安也搁不下,只能先举行预考,也就是由州府举行的乡试。
经过乡试先淘汰下去一部分,剩下的再奔临安参加省试和殿试,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弊,中央要派人前去督查,而有的地方千里迢迢的,路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就要提前动身。而督察员则需要皇帝亲自遴选、委派,所以说科举是个大工程,比之现在的高考要热闹多了。所以他们想让赵昺定个人选,反正回去太后还得打发他们回来问。
不过赵昺觉得当下的科举制度虽比前朝有些进步,比如为了抵制请托、投献的现象采用了糊名制度,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每次科举国家需要动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定为三年一大比。此外还对程式化文章和考试科目做出了些改变。但是他仍觉的不足以达到为国选才的目的。
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
喜欢重生宋末之山河动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