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t;
母亲则慌慌张张地从厅堂跑了进来:“公公,我这就带寿姑到旁边去玩。”
她满脸歉意,抱着窦昭出了书房。
丁姨奶奶迎了上来。
母亲是和祖父、父亲同桌用的晚膳,因为今天乳娘没有跟过来,丁姨奶奶先喂了窦昭吃饭,等到窦昭吃饱了,桌上的人也散了,只剩下些残菜剩饭,刚才她正胡乱地用着晚膳。
“这是怎么了?”她摸了摸窦昭的额头,“平日里好好的。难道是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窦昭死死地搂着母亲的脖子,感觉着母亲颈窝的温暖,仿佛这样,才能证明她遇到的并不是一群鬼。
“不会吧?”母亲打了个寒颤,迟疑道,“会不会是教唆寿姑的人动的手脚?”
“没事。”丁姨奶奶胸有成竹地道,“就算有人动手脚也不怕,我们是行善之家,大仙会保佑我们平安清泰的。等会我替寿姑在大仙面前求两张表,你在寿姑身上扫两下,然后烧了,寿姑就没事了。”
母亲不住地点头,咬牙切齿地道:“要是让我查出来是谁不安好心,我要扒了她的皮!”
“还好是当着你的面说出来的。要是当着七爷说出来,那可就麻烦了。”丁姨奶奶感叹道,有个小厮跑了进来,禀道:“老太爷、七爷、七奶奶、丁姨奶奶,东府的三爷过来了。”
※
新年新气象,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ps:到这一章,文就完全理顺了,大家可以追文了。
)o~
※
九重紫5_九重紫全文免费阅读_第五章 回家更新完毕!
-------------------【第六章 窦家】-------------------
九重紫6_九重紫全文免费阅读_第六章 窦家 窦昭的祖上,是个家无恒产的挑货郎,机缘巧合,娶了镇上一家商户人家的丫鬟为妻。lt;bgt;lt;/bgt;他用妻子陪嫁的十两银子在真定的北楼村买了一亩二分地,从此在北楼村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楼窦氏的起源。
窦昭的太祖父十岁就在母亲老东家的绸缎铺子里做学徒。十四岁出师,二十岁就成了绸布店的二掌柜。东家想把自己女儿的贴身丫鬟嫁给他,他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一辈子转着东家转,想娶镇西穷秀才的女儿郝氏为妻。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八两银子做聘礼,娶了郝氏,丢了二掌柜的差事。
他带着郝氏回了北楼村,接过了父亲挑货的扁担,还有父亲一辈子勤扒苦做置下的三十亩良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走乡串户。
次年夏天,郝氏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
他在村头遇到了一个收棉行商。
真定府种棉花。
收棉行商想找个熟悉本地农户的人帮他收棉花。
父亲毛遂自荐。凭着在绸布店苦练出来的本事,眼睛一瞥,就知道棉花有没有掺假,手一拎,就知道棉花有多少斤,还能打算盘会记帐。
夏天过去,除了事先约定的酬劳,收棉行商另外打赏了窦昭太祖父十两银子,并且和他约定,明年这个时候再找他来帮忙。
到了冬天,窦昭的太祖父走遍了真定县的十里八乡。等到了来年的夏天,哪家种了多少棉花,棉花是好是坏,棉户为人是否好打交道,清清楚楚;收棉、过秤、算帐、入库、做帐,丝毫不错。那行商只要摇了扇子坐在树荫下喝茶就行了。
“看样子,有我没有都是一样的,我在这里还要开销住店、吃饭的钱。”行商笑着和窦昭的太祖父商量,“我有个主意。我先预支你一部分钱,你自己收棉花,然后把收的锦花送到我那里,凭棉花的优劣我们结算。你觉得如何?”
窦家就是这样,靠收棉花起的家。
等到了窦昭的高祖父手中,窦家的人把从真定、获鹿、元极、平山、行唐等县收到的棉花贩到江南去,换了江南的丝绸卖到四川,再把四川的药材运往京师变成银子,打了新式的首饰卖给真定府的达官显贵。
窦昭的高祖父只用安安心心地读书,考取功名就行了。
只是他悬梁刺股也只考中了一个秀才。
但这并不妨碍他娶了隔壁行唐县安香村赵举人的女儿为妻。
赵家和窦家可不一样!
人家是有族谱的。
家中虽然只有一百二十亩地,但人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时期。而且“赵”还是前朝的国姓,赵家祖上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从旧都卞京搬到这里来的。
安香的赵氏,也是窦昭的外家。
窦昭的高祖父和赵氏成亲之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窦焕成,次子窦耀成。
兄弟俩从小就聪慧过人,跟着外祖父赵举人读书,及长,送至京都的国子监进学。
至德十三年,两兄弟同时金榜提名。
哥哥二甲第三名,弟弟二甲三十七名。
窦家至此真正地富贵起来。
之后哥哥考中了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在行人司观政。弟弟则外放南昌府的进贤县做了一名县丞。
窦昭的高祖父到底福浅,风光了没几年,就驾鹤西去了。
死的时候,两兄弟都不在身边。
两兄弟回乡守制,除服后,回京待缺。
哥哥是庶吉士,曾在行人司呆过,很快就谋了个都察院御史的差事。弟弟蹉跎了大半年,才在哥哥的打点下谋了个云南按察司经历司经历之职。
在弟弟的印象中,云南穷山恶水、瘴
喜欢九重紫请大家收藏:(m.23dus.cc),爱上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